您现在的位置:首页 >  秦汉帝陵

[上一记录]  [下一记录]

霸陵

陕西省文物局,西安文物保护修复中心编


  霸陵是西汉第三位皇帝——汉文帝刘恒之陵墓,刘恒是汉高祖刘邦的第四个儿子,薄太后所生。霸陵是西汉11位皇帝陵中唯一一个因山为陵的。
  1956年,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陕西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  2001年,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  一、地理位置与环境
  霸陵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灞桥区毛窑院村东南,东北临灞水,西南依白鹿塬。霸陵以山塬为陵,利用黄土台塬而修建,此处黄土台塬向灞河岸突出,俗称“凤凰嘴”,正面经人工修整,呈金字塔形。该处塬顶高度为海拔684米,与河谷高差达250米以上。作为陵墓顶点的台塬边缘,海拔高度也达650米。与平地起陵相比,用工甚少,但依然气势雄伟。
  霸陵依山傍水,巍峨壮观,视野开阔,景色秀丽。无论由东西两面远望皆居龙首,由南观之,藏而不露,从北面观之则叹为观止。霸陵主体“凤凰嘴”耸峙而立,两侧山势地貌如人工雕饰,极为对称,恰似凤凰展翅。
  陵区气候为暖温带大陆性气候,四季冷暖干湿分明,春季升温迅速,干燥多风;夏季炎热高湿,日照强烈;秋季温和湿润,时有阴雨;冬季寒冷干燥,雨雪偏少。年平均降水量780毫米,无霜期219天,年平均温度13.3℃,平均温差10℃。植被主要以乔木为主。陵冢上主要树种有:松树、柏树、石榴树、椿树、柿子树、竹子及杂草,其周围为耕地。
  西安至蓝田的高速公路沿霸河河谷南侧、乡间公路沿霸河南岸山麓从陵前通过。距记载,霸陵上设有四出水道,其周遍种茂密的柏树,陵园名“盛德园”,周围“三百丈”,每面辟有高大的阙门。
  二、历史沿革
  刘恒,高祖之子,薄姬所生,在位时间是公元前180年—公元前157年,共23年。执政期间执行与民休息和轻摇薄赋政策,使汉朝趋向安定、富庶。景帝因之,史称“文景之治”。
  陵位于灞河西岸白鹿塬北坡形似方锥的“凤凰嘴”,因其山,不起陵,斩塬为冢,凿洞为玄宫,“就其水名为陵号”。陵上“稠种柏树”,并“为池,池有四出道以泻水”(指排水设施)。其陵园“周围三百丈”,每面辟有高大的阙门。永始四年(前13)夏,陵园东阙曾发生火灾。文帝“治霸陵皆以瓦器,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”。但《晋书》云,盗发霸陵时“多获珍宝”,可见帝葬时,臣子已违其遗嘱。
  霸,原是水名,即今西安市东郊由蓝田流来入渭河的灞河。秦时,属芷阳县地。汉文帝葬此后,改芷阳县为霸陵县,以水名为陵号,称为霸陵。
  汉文帝是西汉有为的皇帝,生活较朴实,讲节俭,不主张厚葬。他的陵墓“因山为藏,不复起坟”。霸陵无封土可寻,陵的位置只能凭传说来确定。传说文帝死后,灵柩抬到至今狄寨塬北杨家疙瘩的北凤嘴,刮了一夜大风,灵柩不见了。这种传说,只能证明恐人掘墓,秘密埋葬而已。
  《晋书·愍帝纪》云:建兴三年(315),民间“盗发汉霸、杜二陵及薄太后陵,太后面如生,得金银玉彩帛不可胜记。时以朝廷草创,服章多阙,敕收其余,以实内府”。并于当月下令“修复陵墓,有犯者诛及三族”。历代封建统治者在凤凰嘴山下建“莫陵庙”祭祀文帝,每祭必立碑,历代积聚,石碑如林,古树参天,陵园派专人看管。
  窦皇后陵,位于霸陵乡沟泉村,为霸陵同茔异穴合葬墓。窦皇后(?—前135)、清河观津(今河北衡水)人,为汉文帝皇后、汉景帝刘启生母。汉武帝刘彻建元六年(前135),窦太后崩,与汉文帝刘恒合葬霸陵。按照汉代葬制,所谓合葬,是指同茔(坟园)而不同冢,因此,窦皇后陵在白鹿塬上,汉文帝陵在白鹿塬坡上,两地相距四五里。
  薄太后陵在霸陵之南,故称“南陵”。薄太后(?—前155),会稽吴县(今江苏常州)人,汉高祖刘邦妃,文帝刘恒生母,刘恒即位,尊为薄太后。据《汉书·外戚传》记载,文帝母薄太后,“孝景前元二年(前155)崩,葬南陵”。
  霸陵、窦皇后陵、薄太后陵三陵保存比较完整。霸陵西侧前因滑坡有一小部分流失,保护范围内有植被和耕地,无其他人为破坏。
  1957年,公布薄太后陵为陕西省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。
  1992年,公布窦皇后陵为陕西省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。
  三、霸陵基本情况
  霸陵今陵园设施已毁无迹。陵北为逐层台地,最下一层原有陵庙及碑林,今尚存清代陵碑及祭祀碑10余通。孝文窦皇后陵位于霸陵东南1900米。
  霸陵邑在陵北5公里,今灞河东岸的田王村一带。陪葬墓尚待调查,陪葬者见诸记载的有孝武陈皇后、窦太主(馆陶公主)、董偃及更始帝刘玄等。
  霸陵碑,青石质、圆首,龟趺,通高3.66米,宽0.7米,厚0.23米。乾隆丙申年(1776)立。碑阳隶书刻“汉文帝霸陵”五字,兵部侍郎兼副都御史陕西巡抚毕沅书。
  霸陵祭祀碑,现存9通,清康熙、雍正、乾隆、嘉庆各立有碑。另有方形碑座16件。
  窦皇后陵平地起冢,封土呈覆斗形,底边长137—143米,顶边长30—35米,高19.5米。残留部分陵园西、南墙遗迹,陵西南遗存大型建筑基址、卵石路面、散水及绳纹板瓦、筒瓦、云纹瓦当。陵前原有清陕西巡抚毕沅所书墓碑,今佚。1966年于陵园西1公里处发掘从葬坑47座。
  后陵从葬坑,位于狄寨乡江村,面积约2500平方米。1966年发掘47座。坑分布集中,东西排列8行,每行1—11座;坑平面呈长方形,长1.46—2.56米,宽0.98—1.56米,深1.0—3.33米。坑内贴壁置陶棺或筑砖棺,或仅有土坑而无藏具。出土陶罐、彩绘女侍俑、半两钱、禽兽遗骨及谷物等。女侍俑或立或坐,立者拥物,坐者抚琴,体态端庄,衣着艳丽。谷物多置罐中。
  薄太后陵园面积约66万平方米,平面呈方形,可见门阙、垣墙、卵石路面等遗迹。陵封土形似覆斗,测得东西宽150米,南北长200米,高约40多米,平顶面积3亩多。现封土占地面积44亩,陵园占地约110亩。现封土四周尽成农田,陵园已不存在。
  陵园南侧有陕西巡抚毕沅所立清碑一幢,上书“汉薄太后南陵”六字。陵西因以往平整土地已被挖成数级台地,由第一级台地断面上看,留有封土痕迹,距今封土约150米。
  1975年在陵墓西北200米处发掘从墓葬坑20座,获重大收获。
  霸陵坐落于汉长安城东南陵区,是中国现知最早的一座因山为陵的帝王陵墓,开汉代以来因山为陵的先例。山陵气势雄浑,规划严谨,工程浩大,对唐代帝陵的选址和建构产生了直接影响。两千多年以来,陵墓保存基本良好,其在陵墓及陵邑的规划与埋葬制度史上都有其特殊性和重要价值。
  四、相关研究情况
  鉴于霸陵在历史上的影响,考古学界一直对其比较重视。
  20世纪30年代,中国营造学社对霸陵进行过调查,撰有《两汉陵寝》一文。
  李健超著:《被遗忘了的古迹——汉成帝昌陵、汉傅太后陵、汉霸陵城初步调查记》。
  杜葆仁著:《西汉诸陵位置考》。
  刘庆柱、李毓芳著:《关于西汉帝陵形制诸问题探讨》,《西汉十一陵》。
  张海云著:《霸城新证——兼与李健超先生商榷》。
  李毓芳著:《西汉陵墓封土渊源与形制》等文章。
  五、考古调查与发掘
  1966年,于后陵陵园西1公里处发掘从葬坑47座。
  1984年、1988年、1989年,陕西省文管会曾对霸陵进行考古调查。
  2000年4月,西安市文物局制定了霸陵遗址保护展示体系建设规划。
  六、保护管理
  1965年,成立灞桥区文物管理所。全面负责霸陵安全工作,并每年对文保员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。



陕西帝陵档案/陕西省文物局,西安文物保护修复中心编.—西安:三秦出版社,2009.12

您是第 位访客!